念珠珠:

荒诞与自杀001 读书手帐 西绪福斯神话 《加缪文集》

加缪是男神


西绪福斯神话 


    备注:日记的文字是记录自郭宏安翻译版本的《加缪文集》。 尽管我也买了河北教育出版的那个版本的《加缪全集》,但西绪福斯神话的翻译,我更钟爱文集里的这一版本。  

图1.1 加缪是男神


荒诞与自杀 


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判断人值得生存与否,就是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余的,如世界是否是三维的,精神是否有九个或是十二个等级,都在其次。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事。但首先必须回答。


假使果然如尼采所愿,一个哲学家为了受人尊敬应该以身作则,那么,人们就理解了这一回答的重要性,因为它后面就是决定性的行动了。


这是心灵容易感觉到的明显的事情,但是还应加以深化,使之在人们的思想里清晰起来。


假如有人问,根据什么判断某个问题比另一个问题更为紧迫,我的回答是,根据它所采取的行动。我从未见过一个人为了本体论的理由而死。


    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该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s,1547-1628)首先使用的。此词由ont(όντ)加上表示“学问”、“学说”的词缀——ology构成,即是关于ont的学问。ont源出希腊文,是on(όν)的变式,相当于英文的being;也就是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存在”。【摘自网络解释】  
    Ontology(中文称为:本体)是一种描述术语(包含哪些词汇)及术语间关系(描述苹果、香蕉、水果之间的关系)的概念模型。Ontology的形式可简单可复杂。  
    最简单的词汇表(只定义术语集合,不定义术语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本体”;但严格意义上的本体,是既定义了术语、也定义了术语之间关系的。  
    生活中,最常见、最成熟的本体,就属图书馆里的图书分类法了(人类在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已有上百年历史)。  
    本体,以图书分类法(成为taxonomy)为例,一方面限定了术语集合(即规定大家必须采用共同承认的一套词汇,禁止私自发明新词),另一方面定义术语之间的上下位关系(如:计算机技术隶属于工业技术,软件技术隶属于计算机技术,等等)。  
    只要大家都认同该本体,并在实践中长期遵守该本体,依照它来编排和索引书目,那么日后寻找一本书就会非常方便。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本体在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认同(专业术语称为ontology commitment)。从这点来说,本体一定意义上起到了是标准化的作用。另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本体应该是稳定的,不能轻易变化。由本体演化引入的更新代价将是巨大、甚至是灾难性的!【摘自网络解释】  

图1.2 加缪

   来源:   https://www.douban.com/note/610901999/  


伽利略掌握了一个重要的科学真理,但当这个真理使他有生命之虞的时候,他就最轻松不过地放弃了它。


在某种意义上,他做对了。


这个真理能值几文,连火刑使用的柴堆都不如。地球和太阳谁围绕着谁转,从根本上说是无关紧要的。说到底,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


相反,我看见许多人死了,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生不值得活下去。我也看到另外一些人为了那些本应使他活下去的思想或幻想,而反常地自杀了(人们称之为生的理由,同时也是绝好的死的理由)。


我由此断定,人生的意义是最紧迫的问题


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呢?在所有的基本问题上,我指的是驱人去死的问题或者十倍增强生之激情的问题,大概只有两种思想的方式,一种是拉帕利斯的,一种是堂吉诃德的。


    拉帕利斯,法国名将(1470-1525)。他的部下歌颂他的英勇:“死前一刻钟,他依然活着。”  

唯有事实和抒情之间的平衡才能使我们同时得到感动和明晰。


在一个既平常又哀婉动人的主题中,可以想象,深奥的、古典的论证应该让位于一种同时出自常理和同情的更为谦逊的精神姿态。


人们从来只是把自杀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处理。这里正相反,问题首先在于个人的思想和自杀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一个行动如同一件伟大的作品,是在心灵的沉寂中酝酿着的。当事人并不知道。


一天晚上,他开枪了,或者投水了。一个房屋管理人自杀了,一天有人对我说,他失去女儿已有五年,从那以后他变得厉害,此事“毁了他”。再没有比这更准确的词了。开始想,就是开始被毁。对如此开始的阶段,社会是没有多大干系的。蛀虫存在于人的心中,应该到那儿去寻找它


这是一次死亡游戏。从清醒地面对生存发展到逃避光明,都应该跟随它,理解它。


一宗自杀有多种原因,一般来说,最明显的原因并不是最起作用的原因。人很少(但不排除假设)经过考虑而自杀。触发危机的东西几乎总算无法核实的。报纸常说“隐忧”或“不治之症”。这些解释是站得住脚的。


但是,应该知道自杀者的朋友那天跟他说话的口气是否无动于衷。此君正是罪人。因为这足以加速还处于悬而未决状态的一切怨恨和厌倦而走上绝路。


但是,如果说确定准确的时间、确定精神把赌注押在死亡上的细微动作是困难的话,那么,看到行动本身所意味着的后果就不那么难了。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如同在情节剧中一样,自杀就是招供。招供他已被生活所超越或者他并不理解生活


让我们不要在这些类比中走得太远,还是回到常用的词上来吧。


那只是招认“不值得活下去了”。当然,生活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


人们不断地做出存在所要求的举动,这是为了许多原因,其中第一条就是习惯。自愿的死亡意味着承认,甚至是本能地承认了这种习惯的可笑性,承认活着没有任何深刻的理由,承认每日的骚动之无理性和痛苦之无益。


究竟是什么难以估量的情感使精神失去了其生存所必需的睡眠呢?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


这种放逐无可救药,因为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的希望。


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所有健康的人都想过他们的自杀{的确想过很多次},无须更多的解释,人们便可承认,在这种感情和对虚无的向往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联系。


关于这个布景板倒塌的话题,我和橘子曾经讨论过。这是难以纾解的绝望感,我一直对于身边的好些人如此充满干劲的活过每一天而感到困惑,我非常敬佩他们,因为我无论如何都提不起如此的干劲。

我曾对橘子说:“我缺乏这种生的积极性,感觉就像是我不、配、活下去一样。”

橘子说:“那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回馈之物,并不是你所需要的东西的缘故。这么打比方吧,假设你喜欢手办、漫画,那么努力工作积极生活后,用报酬换取这些物质就会给你带来极大的满足感。然而,你本人并没有发自内心地渴求这些物品,所以生活的积极性就不断地被消解掉了。小猪,不要变成一个虚无主义者,这样生活就失去意义了,动力就全部消失了。你还是要想法子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不管多小的意义都行。不要变成虚无主义者。”}

图1.3 加缪

图1.4 加缪


评论
热度 ( 22 )

© ZOOTEE:猪蹄手工 | Powered by LOFTER